當中原地區的遠古先民在從石器時代向青銅時代過渡、走向文明社會的同時,在中國極北之地的黑龍江地區也存在著多處人類活動。1958、1959年,黑龍江省博物館對牡丹江中下游進行考古調查,在鶯歌嶺采集了標本。1960年3、4月間,黑龍江省博物館又重點調查鏡泊湖地區鶯歌嶺等遺址,以及北至東京城的牡丹江沿岸諸遺址,并于1963年6、7月進行發掘。 根據考古發現,鶯歌嶺遺址是牡丹江流域一處典型的原始文化遺存,這一遺址包含上、下兩層不同時代的文化堆積。上層距今約3000年左右,應在商周之際;下層較上層更早,推定年代大致在距今4500年至4300年之間。鶯歌嶺遺址先民以漁獵為主,兼事農耕,漁獵文化壓制石器發達,農耕文化出土的實物以石器和陶器居多。 刻花骨簪,在鶯歌嶺遺址上層出土,年代為商周時期,為古人束發工具,兼具裝飾功用。簪,一般有金、銀、玉、骨等材質,是中國古代發型中最基礎的固定和裝飾工具,人們辮發盤髻或者束發著冠,基本上都需要用簪進行固定。早期的簪多骨制,一般還要在簪的首部雕刻裝飾文案。后來隨著社會發展,出現了金屬制成的簪和玉簪,骨簪就很少被使用了。 鶯歌嶺遺址是肅慎先民繁衍生息所在地,肅慎是中國古代東北民族,是現代滿族的祖先。在此處居住生活的先民們在黑龍江古代文明的起源、發展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,也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|